教学成果奖专栏——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一、二、三”模式
成果简介:
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是民办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性格特点、自身素质、学习能力、学习目标有很大差异,同时,家庭期望较高。因此,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化教学,使其都能扬长避短,获最佳发展,是我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学生、家长认可的重要举措与必然选择。基于此,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下,我校于2013年起探索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逐步将“错位发展、个性化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形成了以“一个中心、双轮驱动、三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为中心;“双轮驱动”:坚持本土文化传承与国际视野相统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国内、国际两段式培养,使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学会不同文化的包容共处、互学互鉴;“三个体系”:基于国际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学校、行业、国际合作院校三结合的师资体系,国际国内双导师的新型导师管理体系。通过“一个中心、双轮驱动、三个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民办高校学生出国深造、升硕的愿望与途径。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2015-2021年,学校出国交流和接待国际院校来访189人次;东北师大人文学院、上海立达学院等国内39所高校来校交流、学习;国(境)外院校、合作院校教师来校交流、讲学达976人次;在英国、马来西亚等5个国家建立海外实践教学基地,2015-2019年学生出国“微留学”达3749人;投入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和教师出国交流学习、海外基地建设等方面教改经费近6265.8万元。
经过几年改革实践,2015-2021年,学生出国累计达2071人,进入QS排名前50位次高校的有106人,深造率由11.52%升至35.12%。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我校连续三年获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升学率双第1名。联合培养育人经验入选教育部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高等教育案例精选,被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主要解决的问题:(1)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有特色的高教服务,以及自身错位发展的模式问题。(2)解决了人才培养层次不高,成长空间与可持续性发展受限,学生和家长希望接受国际化和更高层次高等教育需求的问题;(3)解决了此类学生综合能力不足以应对未来社会多元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国际环境,成长路径单一,提升发展潜能,实现个性化成长问题;(4)解决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管理服务协同问题,打造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生态环境。
推荐书.pdf
成果总结.pdf
支撑材料.pdf
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是民办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性格特点、自身素质、学习能力、学习目标有很大差异,同时,家庭期望较高。因此,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化教学,使其都能扬长避短,获最佳发展,是我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学生、家长认可的重要举措与必然选择。基于此,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下,我校于2013年起探索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逐步将“错位发展、个性化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形成了以“一个中心、双轮驱动、三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为中心;“双轮驱动”:坚持本土文化传承与国际视野相统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国内、国际两段式培养,使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学会不同文化的包容共处、互学互鉴;“三个体系”:基于国际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学校、行业、国际合作院校三结合的师资体系,国际国内双导师的新型导师管理体系。通过“一个中心、双轮驱动、三个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民办高校学生出国深造、升硕的愿望与途径。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2015-2021年,学校出国交流和接待国际院校来访189人次;东北师大人文学院、上海立达学院等国内39所高校来校交流、学习;国(境)外院校、合作院校教师来校交流、讲学达976人次;在英国、马来西亚等5个国家建立海外实践教学基地,2015-2019年学生出国“微留学”达3749人;投入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和教师出国交流学习、海外基地建设等方面教改经费近6265.8万元。
经过几年改革实践,2015-2021年,学生出国累计达2071人,进入QS排名前50位次高校的有106人,深造率由11.52%升至35.12%。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我校连续三年获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升学率双第1名。联合培养育人经验入选教育部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高等教育案例精选,被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主要解决的问题:(1)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有特色的高教服务,以及自身错位发展的模式问题。(2)解决了人才培养层次不高,成长空间与可持续性发展受限,学生和家长希望接受国际化和更高层次高等教育需求的问题;(3)解决了此类学生综合能力不足以应对未来社会多元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国际环境,成长路径单一,提升发展潜能,实现个性化成长问题;(4)解决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管理服务协同问题,打造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生态环境。
推荐书.pdf
成果总结.pdf
支撑材料.pdf